全省麦收基本结束
- 编辑:5moban.com - 18尽管该公司多次澄清,但由此而引发的海外光伏电站投建与出售风险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美国投资公司Maxim Group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第一季度末,包括尚德电力(STP)、英利绿色能源控股(YGE)、赛维LDK光伏硅科技有限公司(LDK)在内的中国十大上市太阳能公司总债务达到175亿美元,自由现金流量损失为40亿美元。中国大型太阳能制造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汉能控股高管并未公布MiaSole交易的价格,不过表示交易价格远远低于MiaSole在2008年的市值高峰值12亿美元。清洁能源市场研究公司GTM Research的分析师夏玛-梅塔(Shyam Mehta)表示:从战略上来说,海外资产可能将被证明是极具诱惑力的。中国企业是全球太阳能电池生产领域的主导者,不过美国去年对中国制造的太阳能板开征高额关税,欧盟也对中国企业发起了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这意味着像英利绿色能源控股、尚德电力等企业不仅是陷入困境的西方太阳能企业潜在买家,还可能成为中国其他企业的收购目标,因为这些大型太阳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表现疲弱。目前全球太阳能制造行业充斥着产能过剩,整合时机已经成熟,中国也包括在内。
中国汉能控股集团已经收购了几家处于挣扎之中的欧美太阳能制造商。夏玛-梅塔在一个报告中表示,无论海外资产具有多大的吸引力,随着中国政府推动国内太阳能企业的整合,并非所有中国大型太阳能企业都能生存下去。国内目前除协鑫中能和大全石河子新线开工率在50%以上外,其他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预计今年价格会维持在$20/kg以上的水平,甚至不排除反弹到$25/kg的可能,而企业多晶硅成本料进一步下降,因此多晶硅业务盈利能力今年预计会有明显回升。长期看,多晶硅企业的合理利润应该保证新进入企业有20%~25%的ROE。短期看,价格反弹将维持一段时间。多晶硅现货价格已有多月处在$15-17/kg的水平,已低于众多企业$20/kg的现金生产成本,导致国内外众多企业停、减产。
目前市场对此预期充分,但考虑到中日危机中拉拢韩国的政治大背景,且中国刚刚对韩面板反倾销,这样的大背景下是否会对韩国的多晶硅下狠手值得思考。而国外REC、Wacker和Hemlock也都宣布部分减产或是(变相)裁员。
受价格超跌、需求回暖、大厂停产及对美韩双反几大因素影响,多晶硅价格已经从底部开始恢复,料将维持一段时间。我们认为,产业稳定之后,多晶硅的合理利润应该满足自有资金4~6年回收,由此计算的合理净利润在3~4万人民币/吨($4.76~6.35/kg)风险因素:短期风险主要是国内对美韩多晶硅双反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欧盟将推出一项清洁燃料策略,这或许将给陷入困境的光伏产业注入一剂强心剂。欧盟的这项计划提出,到2020年各个成员国需安装一定数量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此外还有生物柴油、氢能以及液化天然气等可替代性燃料基础设施,从而鼓励驾驶者选择可替代性燃料汽车,并且降低此类汽车的售价。
据预估,欧盟成员国的这项计划将创造总额80亿欧元(折合为108亿美元)的替代性燃料基础设施的安装需求其中包括即将安装在欧洲各个大陆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这对于欧洲光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好消息。除了提高太阳能电力的需求量,欧盟的这项计划或许还能缓解可再生能源电力并入欧洲大陆电网的压力。此外,该计划还提出安装货轮电动充电站,这不仅仅能提高成本效益,而且带来环境效益。该计划旨在鼓励各类替代性燃料基础设施的安装,从而为欧盟各国的汽车、重型货车以及轮船提供燃料,其中电动车是该计划的重中之重。
举例来说,按照该项计划,到2020年德国将安装150,000个电动汽车充电站,而目前该国拥有电动汽车充电站1,937个,欧盟建议相关建设成本可由私人投资提供目前A股光伏板块仅有个别上市公司披露了2012年预亏情况,相信大部分上市公司会把坏账和资产减值计提放在年报中体现,而这一部分在2012年的业绩亏损中会占到较高比重,还有一些公司业务领域较广泛,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公司光伏板块的报表也不会太好。
虽然近期多晶硅价格出现了反弹回暖迹象,但专业人士分析,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依旧迷雾重重。但从10GW的数字上看,并未超预期。
那些年产1500吨小产能的多晶硅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产能释放能力不强,成本难以下降,在无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持续经营能力的情况下,已无继续生存发展之可能,只能走清算重组、或破产之道路。10GW的并网量,其中2GW是从2012年延续过来,估计今年全年的建设量也就是8GW左右,增幅在30%水平,也就是说,2013年国内市场同比2012年只有2-3GW的增量。基于以上多方面的因素,有专业人士指出,我国光伏行业最坏的时期还没有到来,短期内光伏企业仍会经历一个整理和优胜劣汰的过程,而当前多晶硅出现的回暖迹象也将难以维持,全行业还需要经历一次彻底洗牌。值得一提的是,日前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了2013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GW,并重申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除了产销倒挂的因素外,国内多晶硅产业还出现了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有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多晶硅总需求约10万吨,而目前我国共有多晶硅生产企业60多家,如全部满负荷生产,年产能要达到38.5万吨,即使以50%的产能发挥计量,也是严重供大于求。由于中国对韩国等进口多晶硅施行双反,推升了多晶硅价格,近期行情显示,其现货价格基本维持在17美元/公斤,较之以前略有增长,但国内规模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多在30~40美元/公斤之间,与生产成本相比严重产销倒挂,这一局面导致了国内外众多企业停、减产。
这一增量,相对于严重过剩的国内光伏产业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与此同时,国外多晶硅加剧低价倾销,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9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量创新高达到 8720吨,全年进口量突破了8.5万吨,这让已是满目疮痍的国内多晶硅产业雪上加霜,使其发展变得更加举步维艰。
光伏产业是一个创造神的产业,有传奇也有英雄,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渗透,以及国内产业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整个光伏产业,无论是上游的多晶硅,还是下游组件厂,无一例外地经历了断崖式下滑。据了解,国内目前除协鑫中能和大全石河子新线开工率在50%以上外,其他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10GW的并网量,其中2GW是从2012年延续过来,估计今年全年的建设量也就是8GW左右,增幅在30%水平,也就是说,2013年国内市场同比2012年只有2-3GW的增量。这一增量,相对于严重过剩的国内光伏产业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了2013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GW,并重申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虽然近期多晶硅价格出现了反弹回暖迹象,但专业人士分析,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依旧迷雾重重。除了产销倒挂的因素外,国内多晶硅产业还出现了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有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多晶硅总需求约10万吨,而目前我国共有多晶硅生产企业60多家,如全部满负荷生产,年产能要达到38.5万吨,即使以50%的产能发挥计量,也是严重供大于求。据了解,国内目前除协鑫中能和大全石河子新线开工率在50%以上外,其他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那些年产1500吨小产能的多晶硅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产能释放能力不强,成本难以下降,在无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持续经营能力的情况下,已无继续生存发展之可能,只能走清算重组、或破产之道路。基于以上多方面的因素,有专业人士指出,我国光伏行业最坏的时期还没有到来,短期内光伏企业仍会经历一个整理和优胜劣汰的过程,而当前多晶硅出现的回暖迹象也将难以维持,全行业还需要经历一次彻底洗牌。
但从10GW的数字上看,并未超预期。与此同时,国外多晶硅加剧低价倾销,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9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量创新高达到 8720吨,全年进口量突破了8.5万吨,这让已是满目疮痍的国内多晶硅产业雪上加霜,使其发展变得更加举步维艰。
由于中国对韩国等进口多晶硅施行双反,推升了多晶硅价格,近期行情显示,其现货价格基本维持在17美元/公斤,较之以前略有增长,但国内规模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多在30~40美元/公斤之间,与生产成本相比严重产销倒挂,这一局面导致了国内外众多企业停、减产。光伏产业是一个创造神的产业,有传奇也有英雄,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渗透,以及国内产业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整个光伏产业,无论是上游的多晶硅,还是下游组件厂,无一例外地经历了断崖式下滑。
目前A股光伏板块仅有个别上市公司披露了2012年预亏情况,相信大部分上市公司会把坏账和资产减值计提放在年报中体现,而这一部分在2012年的业绩亏损中会占到较高比重,还有一些公司业务领域较广泛,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公司光伏板块的报表也不会太好而且,双反也将会导致亚硅、中硅等多家多晶硅厂商复产,甚至产能较高的企业会扩产,产能消化之路必将更加痛苦和漫长。有业内人士形容光伏产业犹似一个围城,城者,非制度、法律、壁垒,实乃虚幻之利益也,欧美国家是围城之人,而中国光伏产业则是进城者。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在新的一年还要承受来自欧美的双反调查带来的严重冲击,双重压力下,也将加速国内多晶硅企业的兼并重组。
综合分析,国内光伏产业发展仍是困难重重,多晶硅产业也仍在寒冬之中,国内的一些小产能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产能释放能力不强,成本难以下降,在无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持续经营能力的情况下,已无继续生存发展之可能,只能走清算重组、或破产之道路。据了解,目前国内小产能多晶硅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投资成本高,建设成本高,综合能耗高,产能低,制成率低的三高二低生产特点,虽然在工艺上采用了改良西门子法,但生产项目设备、生产工艺是前几年引进的老设备,所采用的主要技术线路是单耗较高的高温热氢化和12对棒还原炉,多晶硅综合成本50美元/公斤左右。
我国从2006年起上马的小产能(1500吨以下)多晶硅企业约有半数以上,由于当时投入时处于光伏产业爆发增长发展时期,饥不择食造成在设备配置、引进工艺技术等方面存在很多无法改变的缺陷。经过短短几年的风云变化,中国光伏企业蓦然发现,原来世间本没有城、城里本没有人,只是好大喜功、盲目逐利的本性在作怪,有城可围,才能有城可进,无人围城,则没有城内城外之别。
商务部的双反政策虽然使得国内硅料短期升至20美金/公斤,中期也许会维持到18美金左右水平,但目前只有国际一线企业的成本才真正低于20美元/公斤,国内小产能多晶硅企业综合成本仍维持在50美元/公斤左右,即便是国内规模型企业,其生产成本也多在30~40美元/公斤之间,硅料厂报表利润仍是亏损。光伏产业在前几年的发展中,可以用突飞猛进一词来形容,然而,在造就了一批传奇英雄之后,光伏产业发展陷入困境,悬崖式的跌幅不亚于当年的攀升之势,一时间,香饽饽成了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